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有哪些?
2022-06-30 来自: 丹东迟雅中医门诊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619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压抑、潜抑、合理化、理想化、分裂、隔离、转移、置换、退行、固着、歪曲、否定、投射、反向形成、补偿、抵消、升华、利他、认同、幽默等。这些心理防御机制看上去眼花缭乱,如果分成类就比较容易把握了。
首类:攻击性的心理防御机制
1、投射(内投射即仿同、外投射即以己度人):属于攻击性的投射,是指外投射。
2、转移(即置换)。
第二类:代替性的心理防御机制
3、幻想。
4、歪曲。
5、补偿(过度补偿)。
第三类:建设性的心理防御机制
6、幽默作用。
7、升华。
8、认同(追星)。
9、利他作用。
第四类:逃避性的心理防御机制
10、压抑。
11、潜抑。
12、退行(固着)。
13、否定。
第五类:自骗性的心理防御机制
14、理想化。
15、合理化(酸葡萄、甜柠檬、推诿)。
16、隔离。
17、分裂。
18、抵消。
19、反向形成。
以上可以简单记作:“攻击代替,建设逃避,自骗”。
1、 投射作用
即把自己不能承认的观念、情感或冲动投射给别人或归因于外界事物的作用。例如,另有新欢的男人常怀疑妻子有外遇,因而他声称“是她不忠实于我,并不是我抛弃了她”。
2、 升华作用
即把被压抑的无意识冲动,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转变为人们可接受的或为社会赞许的活动。例如,有强烈攻击性冲动的人会通过施行手术或指挥战斗,把这种冲动发泄出来,从而使自已成为有用外科医师或军事指挥官。
3、 文饰作用
指一个人为掩饰易被他人取笑的行为去寻找理由为自已辩护;或巧妙地证明事实上他不能忍受的感情和行为是他所能忍受的。例如,学生考试不及格时就说教师评分不公或试题太偏等。
4、 倒退作用
指一个人采取倒退到童年的或低于现实水平的行为来取得别人的同情和关怀,从而逃避紧张或不满的情境。例如,运动员在遇到自己力所不及的困难训练时,就产生头痛、手足麻木等症状。
5、 移位作用
指在一种情境下是危险的情感或行动转移到另一个情境下释放出来。例如,对上级的愤怒和不满情绪,在家中对亲人发泄出来。
6、反向作用,指一个人采取的行为引起焦虑和罪恶感的冲动相对立。例如,对丈夫前妻留下的孩子怀有敌意的继母,往往特别溺爱孩子,企图证明她没有敌视孩子;再如,过分热情或自我吹嘘的行为是对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那种不好与人交往或自卑的强烈冲动的一种反应。
7、消极作用
或称“解脱”,指把某种难以接受的或已经发生过且无法挽回的事件象征性地或重复地以相反形式做出来,借以解除内心不安和焦虑。强迫性神经症的强迫计数或某种仪式动作即是一种解脱焦虑的表现。
8、脱离作用
指把一种不能为意识接受的冲动、观念或动作部分地从其原来的感觉和记忆中脱离出来,以便消除与原来意识境界有关的紧张情绪。
例如,人死了,不说“死”这个字,而用“长眠”这类易于被感觉接受的词来代替。
9、深思熟虑
指个人以理智的态度,或考虑一些极抽象的事去应付情绪性情境,也就是说,用推理来抵御面前面临的矛盾以及由它引起的紧张情绪。例如,某人丧母时用“生死是自然现象”、“人都是要死的”等大道理来摆脱自己的悲痛心情。
10、补偿作用
指个人因心身某个方面有缺陷不能达到某种目标时,有意识地采取其他能够获取成功的活动来代偿某种能力缺陷而弥补因失败造成的自卑感。补偿作用是以一种活动代替另一种活动,类似“替代作用”。
例如,某女子因身体发育有缺陷而努力学习,以成绩赢得别人的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