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养与教师的身心健康
2019-09-23 来自: 丹东迟雅中医门诊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2073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就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不虚弱,而且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完好状态;1989年又进一步指出,健康的定义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教师怎样才能拥有这样的健康呢?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养。
一、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标准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衡量健康的一些具体标志,例如:
①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⑤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抵抗力;
⑥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⑦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睑不发炎;
⑧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⑨头发光洁,无头屑;
⑩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
(摘自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编辑的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预防医学》一书)
也有人对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人类健康的标准加以具体化,用“五快”(肌体健康)和“三良好”(精神健康)来衡量。
“五快”是指:
①吃得快:进餐时,有良好的食欲,不挑剔食物,并能很快吃完一顿饭。
②便得快:一旦有便意,能很快的排泄完大小便,而且感觉良好。
③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
④说得快:思维敏捷,口齿伶俐。
⑤走得快:行走自如,步履轻盈。
“三良好”是指:
①良好的个型(性)人格。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
②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③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