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何喜欢借口和自嘲?
2022-03-30 来自: 丹东迟雅中医门诊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602
你是不是通常面对质疑的时候喜欢狡辩?或者给自己找个理由先?也许你不是这样,但你肯定遇见过这样的人。面对批评,不能接受,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推卸责任,甚至拒不认错。这种抵触的行为,不知不觉中产生的攻击性,都来是心理防御。他们为什么这样呢?究其原因,也许和本身的低自尊有关。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采取心理防御机制,否定、不接纳批评、拒不认错的人会如何表现?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用来与本我和超我压力对抗的手段。当自我受到本我和超我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发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以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
安娜弗洛伊德在她的著作《自我和防御机制》中强调;“每一个人,无论是正常人还是神经症患者,其行为或言语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防御机制中的一个或几个特征性的成份。”如此说来,防御机制的启动是每个人可能都会碰到的情形,适度的使用可以缓解压力和焦虑,促进对应激源的适应;然而过度的使用,以致对任何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不愉快情感都做出刻板的、不加选择的、公式化的防御反应,便是病态了。
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指无意识地用似乎有理但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如对儿童的躯体虐待可被解释为“玉不琢不成器,树不伐不成材”、“打是疼骂是爱”。合理化有两种表现: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两者均是掩盖其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投射把自己所不承认的感受归于别人。它包括严重的偏见、因为猜疑而拒绝与他人亲密、对外界危险过分警觉,以及为了说明被人冤屈而收集“证据”。有些人在运用这种防御机制后可能显得古怪或易怒,并且常常很执著。
低自尊的成因分析
自尊作为一种比较稳定的自我情感,以深层次心境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心理背景上,直接制约着人的情绪情感和每天的生活功能。用一句通俗的话就是,屌丝心态。现在大部分年轻人自嘲屌丝,其心理暗示,恰恰是一种低自尊的表现。这种自嘲看似很宽容,无所谓,不在乎,其实他比谁都在乎,比谁都纠结。
1、模糊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人们对自我各个侧面及总体的一种认识,是关于自我本质的信念和观点,属于自我系统中的认知成份,其发展水平标志着人格的健全程度。
自尊则是在自我概念基础上形成的对自我的评价及其体验,是自我概念的核心成分,因此自我概念是自尊生成的决定因素。但是,目前相当数量的年轻人,由于缺少对自我进行全方面客观的探索,未能形成明确的自我概念和对自我的合理认知。我们常会听到年轻人这样的感叹:“干什么都没劲!”“郁闷!”,其实这都是自我概念模糊、自我未确立的表现形式。
2、较少的成功体验
根据差异模型理论我们知道,个体在自认为重要的领域中取得成功是高自尊形成的一个重要来源。由于生理、社会或者心理的原因,使得部分人较少体验到成功。比如生理缺陷、家庭贫困等等都可能造成低自尊。
3、过高的理想自我
与现实自我相对应,每个个体都会拥有比现实自我更加完善的理想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合理的差距是促进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动力,但理想自我过高也会导致个体对自己产生不切实际的抱负水平,从而导致低自尊。
4、片面的社会比较机制
个体对自身能力的感知或者评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社会比较实现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得知自己的能力和态度。
很明显,低自尊的人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只能与比自己好的人比较而无法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这样的比较习惯使得他们无法客观的评价自己的能力,而且低自尊的人还总是喜欢拿自己的缺点和人家的优点进行比较,这样势必导致他们总是不停地受到伤害,除非他们总是处于一名的位置。
5、不成熟的人际交往能力
镜像自我理论认为个体感知到的来自重要他人的支持或赞赏是影响其自尊的重要原因。
6、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
有研究表明母亲教养方式对人的自尊的影响较大,这说明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及态度对孩子自尊的发展有着长久的重要的作用。精神分析学家如沙利文、霍尼等都强调母子关系对儿童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如果一个人遇到不同的观点,就采取坚决抵制的态度,甚至在面对批评的时候,不能冷静思考,而是跟随情绪波动,感到恼怒,愤恨,那么他的心理肯定出了什么问题。
心理障碍导致这样的人不接纳别人,满腔仇恨,敌对地看待问题,就不肯能做到自省,自我教育,那么更何况自我成长呢。其实这种做法很幼稚,但也是较容易不自觉地陷入情绪陷阱。
想要改变,从谦卑的心态开始。这很难做到,但我们每个人务必成长。